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大词典 >> 浏览文章

梵语prama^n!a 之意译。有广狭二义,狭义而言,指认识事物之标准、根据;广义言之,则指认识作用之形式、过程、结果,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等。又印度自古以来,在认知范畴中,一般皆将量知对象加以认识论证,泛称为量。此量知之主体,称为能量,或量者(梵prama^tr! );被量知之事物,称为所量(梵prameya );量知之结果,或了知其结果,称为量知(梵pramiti )或量果。以上三者称为三量。玆将三量各举譬喻,并将其与外道、小乘、大乘、唯识等相当之部分,列表如下:



 依不同之方法去量知对象,即产生种种不同之量果,大别之,有下列数种:(一)现量(梵pratyaks!a -prama^n!a ),不含比知推度,仅以知觉进行认识作用,或依前五识,或依与前五识同时而起之意识,或依自证分、定心等无分别心而来。例如眼识认识色境时,即为现量。

 (二)比量(梵anuma^na -prama^n!a ),系以既知之事实为基础,比知未知之事实,乃经由推理而进行认识作用,不与前五识同时而起,系依散地之意识而来者。例如见烟则推知火之存在。比量又可分为二种比量、三种比量、五种比量,即:(1)二种比量:1.自比量(梵sva^rtha -anuma^na ),又作自比、为自比量,即为自己而比量;以智为本质,此时未必需要表之于他人。2.他比量(梵para^rtha -anuma^na ),又作他比、为他比量,即为他人而比量;经由自比量所认识之智,再语之他人时之比量。(2)三种比量:1.自比量,为自己所认可而不为他人所认可作为因(理由根据)之比量。2.他比量,为他人所认可而不为自己所认可作为因之比量。3.共比量,又作共比,为自己与他人共同认可之比量。(3)五种比量:1.相比量,例如见烟之相而推知火之存在;即为有关事物外相之比量。2.体比量,例如见现在之体而推知过去、未来之体;此乃有关事物自体之比量。3.业比量,例如见草木动摇,则知风之存在;即由事物之动作,而推知该作用之根据。4.法比量,例如由无常而推知苦之存在;此因法与法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之密切关系,故根据一事即可推知他事。5.因果比量,由因推知果,或由果推知因。

 (三)圣教量(梵a^gama 或 s/abda),又作正教量、至教量、声量、圣言量,即笃信圣者之教说真实无误,而依靠圣教来量知种种意义。

 (四)非量,又作似量,即似是而非之现量及比量,故又作似现量、似比量。例如衣由色等四尘构成,本身并无实体可言,然由于分别见解,遂认为‘衣乃实在者’,此即似现量。又如远见尘、雾等,却错以为烟,并据此错觉而证明有火存在,此即似比量。以上均为似是而非之现量及比量。其中,现量、比量、非量,或现量、比量、圣教量等,皆称三量。此外,现量与比量对非量而言,称为真现量、真比量。

 于现、比、圣教三量之外,若加上譬喻量(梵upama^na ,例如由牛而推知有水牛、乳牛等;此即依据类似事物而推知相同之他物),则为四量。若再加上义准量(梵artha^patti ,又作义准量,例如无常必定无我,今既知诸法无我,依准其义,即可了知无常之存在),则为五量。若再加上无体量(梵abha^va ,例如进入屋内,由于主人不在,则知主人必定前往他处),则为六量。此外,另有随生量(梵sam!bhava )、想定量(梵pratibha^ )、传承量(梵aitihya )、身振量(梵ces!t!a^ )等。

 于古代印度各学派间,对各种量论之看法及侧重之情形,大都随其宗义而有所不同,例如顺世外道仅承认现量,胜论学派承认现、比二量,耆那教、数论学派、瑜伽派承认现、比、圣教三量,正理学派承认现、比、圣教、譬喻等四量,弥曼蹉学派之咕鲁派(梵Guru )则另又加上承认义准量,弥曼蹉学派之帕达派(梵Bha^t!t!a )及吠檀多学派另又承认无体量,而共为六量。在佛教,则常用现量、比量、圣教量、譬喻量。在因明方面,古因明师多采现、比、圣教三量。至六世纪之大论师陈那时,则限定仅以现量、比量等二量用于因明论式。[解深密经卷五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六、因明入正理论、成唯识论卷二、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](参阅‘三量’633、‘量论’5295)







• 跟鬼往来不是好事情 • 真正皈依三宝,身光就不一样了 • 戒闻利身 • 学佛学什么 • 妄念随他去,不要去理会 • 业必有因,业必招果 • 你不孝顺父母,孩子也不会孝顺你 • 那是唱戏,不是真的! • 心的力量强,口的力量薄弱 • 邪师太多,到处都是 • 轻松学佛法封面3 • 学佛学到三恶道,那就大错特错! • 把祸当作福,把福当作祸 • 放火烧山,罪过非常之重 • 无贪、无嗔、无痴 • 平时能积德行善 • 无论什么事情,看淡一点好 • 情欲 • 下济三途苦 • 出家的条件、程序和仪式是怎样的?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巡人犯夜 · 独头无明 · 出离生死 · 大空位 · 无执受 · 不和合性 · 归屿 · 有句 · 云居山 · 阿难具八法 · 外学 · 往生集 · 嚫金 · 回銮寺 · 般若波罗蜜多根本印 · 法超 · 恩海 · 盖天盖地



· 定弘法师:是选择出世还是选择入世? · 有为 · 布萨护 · 证严法师:调伏人生二十难,第四难得睹佛经 · 梦参老和尚:不要把回忆拉到现在来 · 庭仪 · 一字咒 · 定弘法师:要想出轮迴,首先把爱欲生死的根... · 蔡礼旭:不调伏傲慢会折自己的福报 · 学道者的魔障 第二篇 三毒五盖 · 楞严咒有巨大的灵感 · 在家居士修学佛法的资粮 · 鍱腹 · 僧敏 · 元音老人:《楞严要解》(十) · 定弘法师:刘素云居士会做超度,给这些众生... · 巴利圣典协会 · 过分奢侈,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